前言:“人才计划下的审批必须严辨真伪,复检要严上加严。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销,因为政治、社会、经济、政府财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深远。”
——全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
今年香港《施政报告》提前到9月发布,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李家超近期正广泛征求意见。
而就在这个节点,副国级的香港前特首、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8月初以来连发5条脸书,矛头直指香港人才政策:“审批必须严辨真伪,复检要严上加严”、“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销”,否则将重演“双非婴儿潮”的世纪后遗症。
梁振英的意见内涵一个深刻问题——永居身份影响深远,人才审批须明辩真伪。这与入境处要求人才来港创业生活、为港做出真实贡献的宗旨不谋而合。
人口决定社会的一切
香港人才计划已经创下惊人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各项计划共接获近50万份申请,其中33万宗已获批,近22万人才携同家人抵港,数目远超3年合共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
行政长官李家超曾豪言“抢人才不分国籍,越多越好”,甚至测算高才通每年贡献本地GDP的1.2%。
但凡事确实要看两面性,香港地小人多,人才引进必然会伴随长期的社会问题,如资源分配、权利优先级等,梁振英的连续发声引起社会舆论关注。
“人口决定社会的一切。”梁振英开篇就把话挑明。
他重提2012年前的“双非婴儿潮”教训——20万在港出生却在内地长大的孩子,如今正回流争夺仅1.5万个大学学额。
因此,他基于目前的人才引进提出了更长远的问题:“批出的22万个人才申请中,如果有一半带家属定居,香港的教育、医疗、住房怎样应付?到时再算?”
人才审批须明辩真伪
对于前面所提问题,梁振英在后面的发文中给出了意见。
梁振英警告,香港将会有多少目前在境外的永久性居民来港用经常性的教育、养老资源,或一次性的医疗资源,没有人知道,当这些权利被行使时,也没有法律手段排除,政府会措手不及,社会对内地的怨气会再次出现,一如双非和奶粉问题,我们要讲讲政治。
因此,他建议:人才计划下的审批必须严辨真伪,复检要严上加严。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销,因为政治、社会、经济、政府财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深远。
人才续签或会“变天”
梁振英的发文与港府越来越严格的续签改革方案高度契合。只有真实赴港生活、工作、创业才能在续签时被港府认同,一切弄虚作假将会“打回原形”。
今年初以来,不少人发现入境处续签变得越来越严格。一些长期在内地,每次来港停留时间不长的案例,被大量拒签,即便获得续签,大多也是短期签证,而非正常情况下的“2+3+3”。
对于跨境工作者,规则更加残酷——人才签证获批者若未及时与香港建立强关联,最初两年居留时间可能不被计入永居年限。有申请人因“每月仅到港开会三天”被认定为“假性在港”,最终仅获1年短期续签。
在各种公开渠道中,入境处不断强调“与香港的联系、真实贡献”。“两址两单”成为续签必备考核因素,即工作、居住地址、薪俸税单与利得税单。其核心目的,在于确保申请人与香港有真实且紧密的联系,而非仅仅“身份空挂”或“设立空壳公司”。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梁振英的发声以及人才引进超额完成的基础上,即将在9月份公布的《施政报告》,很可能会将人才引进政策收紧,同时也会对人才续签的审批门槛进一步提高,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真材实料才可续签
此前7月,入境处曾打掉一个骗取香港身份的黑中介团伙,他们通过伪造学历、在港生活与工作证明等来办理续签申请,涉及22宗申请,涉案金额达5500万港元。他们因“虚假陈述”罪最高可能被判14年监禁。
如今,入境处不断完善漏洞和审批续签标准,妄想通过弄虚作假来蒙混过关,只会“作茧自缚”。
香港对人才引进的态度已经从“抢人才”到“留真才”,重点要求引进的人才对香港做出真实贡献。凡是虚假申报都不能通过,并且一被发现还面临牢狱之灾。
这其中,以空壳公司自雇续签的,已被入境处卡死,成为重灾区。香港人才办公室此前提到,没有真实运营并为香港创造价值的空壳公司,是绝对不会续签的。
所以,在如今的形势下,想要拿到续签,向入境处证明“对香港的真实贡献和联系”成为关键——真实的工作或者创业,并且长期在港生活。
这从7月底港府对人才子女申请资助学额提出“居港两年”的新政态度中也可以感知到,香港对于各类人才居民享受资源权利的界定开始清晰,其背后逻辑正是港府要求人才在港真实生活、工作、创业等,为香港社会做出真实的贡献,要对香港有承担。
因此,既然想从香港的独特优势中获取利益,那就应该认真规划,及时赴港生活、工作、创业。银河集团的“生意星”、“事业星”产品,可以帮助各类人才实现在港真实创业以满足续签。例如,30万港元即可盘下奶茶店、培训机构、茶餐厅等等本地生意,直接接手运营,实现续签、扎根立业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