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是,据《经济学人》发布的报告显示,香港的「生活正常度」在7月份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一。 《经济学人》自创了一项「常态指数」,观察对象包括全球五十大经济体,总计占全球国内生产毛额(GDP)的90%,人口数占76%。 该指标以八个项目去计算人类生活的正常度,并设定100分为疫情前的水平,结果发现全球现时平均分是69,生活正逐渐复常。当中香港更被评为101.3分,意味着目前香港人的生活正常度已经超越了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 「常态指数」包含8个评测维度,分别是零售场所访问量、外出时间、公共交通、办公室使用率、道路拥挤程度、电影院票房、航班数量、体育赛事上座率。 截至今年7月28日,在零售场所访问量以及外出时间上,人们已经越来越接近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但与之相对的,人们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或乘飞机外出旅行了。 01 香港「生活正常度」稳步提升 看完了总体的情况,回归主题看看香港的情况,这一年多以来,香港的「生活正常度」一直处于一个稳步提升的状态,中途的几次低估对应着几次疫情的反弹。 根据《经济学人》的描述,由于香港推行了有效的防疫政策,死亡率相对较低,因此位居榜首的位置,近期在全球肆虐的Delta变种病毒也将原本接近回到正常生活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下降,例如排名最后一位的马来西亚。 各项具体指标中,香港在「体育观赛」上的数据从六月开始一路高歌猛进,至7月底翻倍至疫情前两倍的水准。 6月至7月底这段时间正好是世界杯连着东京奥运会,香港居民对于这类体育赛事的热情只要你看一眼各个商场便能理解。 另一个更加贴合香港居民日常生活的维度便是「零售场所访问量」,从图表中看,零售场所访问量曲线一直相对平稳,变动幅度远不如「体育观赛」剧烈,但是关乎日常民生且为香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零售行业每一点变动都会产生直接、可感的影响。 在今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最新零售业销货额数字显示,2021年4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270亿港元,同比上升12.1%。 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趋向稳定,市民消费意愿上升,零售业表现改善。继3月之后,4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上升,显示香港零售市场最坏时刻已过去,相信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今年上半年均能正增长。 不过说回来,在香港01的相关报道里,许多网友也并不认为疫情是让香港脱离正常生活轨道的主因,19年开始的暴乱才是。 也有网民表示,如果不是国安法的出台,香港不会这么快回复到之前的水平。 当然,也有人为中国内地鸣不平,不愧是西方媒体自带的立场滤镜。 02 2021,是香港复苏的一年 尽管在通关这件事上港府的所作所为一直为人诟病,但在保持社会经济稳定上的努力,港府在疫情这一年的动作大家也有目共睹。 从今年开始,香港香港经济向着复苏的道路迈进,2021年第二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7.5%。在首季取得同比增长8%的牛年“开门红”后,香港经济保持快速复苏步伐。 数据显示,私人消费开支在第二季度同比上升6.5%,快于第一季度的2.1%;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大涨23.7%,较上季的4.8%明显加快;货品出口总额实现20.3%的升幅,服务输出由负转正,同比增加2.6%。 “强劲的外贸增长,尤其是香港作为主要转口港持续受惠于内地经济复苏,加上政府公共投资增长维持强势、香港就业情况改善、疫情受控、本地私人消费进一步改善,形成了近期香港经济持续向上的主要动力。”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 梁海明认为,香港经济第二季度增速稍高于市场预期,显示经济不仅“谷底回升”,且增长势头良好。 随着疫情趋稳,企业信心不断增强,居民消费回暖,最新失业率数据呈现“四连降”,回到一年多前水平。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公布的中小企业营商指数已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创下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新高,反映香港中小企业逐步重拾营商信心。 专家预测,如果外部环境及本地疫情保持稳定,预计香港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超过特区政府此前预测的3.5%至5.5%。 这些数据表明香港经济正在从低谷中反弹。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复苏,还是需要与内地恢复正常往来,融入大湾区的发展。 如此说来,一切的关键依旧系于【通关】二字。
我能不能拿香港身份?快来评估查看结果:香港身份办理条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