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污蔑了一把香港的营商环境,还顺便宣布制裁7名中联办副主任。 BBC、德国之声等国外媒体看到这条消息当然也像闻到了腥味的鬣狗一样,眼疾巴巴得跟进,极力营造“香港要完”的氛围。 图源 | BBC 针对美国政府对香港发出所谓“商业警告”,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一再假借保护人权为借口,肆意利用所谓“制裁”及“商业警告”等堆砌举措,对中国及香港进行抹黑及恶意攻击,完全不符香港社会及营商环境已回复稳定的事实,认为美国“只会再次毁坏自身公信力,最终自食其果。” 被制裁的香港中联办也硬气的发布声明:废纸一张。 自从19年的社会事件开始,国际社会便频频传出唱衰香港的声音,“新加坡将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政治形势让香港失去国际优势”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在Google上搜索“香港被取代”,立马就能跳出2000多万条结果。 好巧不巧,前段时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发布“2021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香港的竞争力排名从2017年的全球第一下降到2021年的第七位。 在《报告》4个竞争力因素中,香港在「政府效率」的排名继续居首,但在「经济表现」、「营商效率」及「基础建设」的排名则上次有所下跌。 IMD表示,香港排名下滑源于国际投资减少及劳工市场恶化。在此我们不对该排名进行质疑,香港这两年的经历了社会暴乱事件和疫情,经济上确实有一定程度的表现疲软,加之美国在去年取消了香港独立关税区的特殊地位,总归是对香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此之多唱衰言论,香港真的在逐步走向没落么? 香港,为什么能成为“香港”? 凡是财货汇聚之地,总会跃跃欲试发展金融业,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纽伦港在最初都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贸易来转的中心。新加坡、上海甚至是数世纪之前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君士坦丁堡也都是如此。 货运的天然优势让这里的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化都市,但香港的天然地缘和特殊政治环境又决定了这里只能作为一个相对孤立、上限极低的经济实体。因此可以放弃一些作为大型经济体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专心发展某一种行业,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新加坡,因此而并列“亚洲四小龙”时,这两座城市就一直被放在天平的两侧不断对比。 以山地为主的香港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制造业,各方面的生产要素都比不过一河之隔的深圳,因此可以采取激进的零关税政策,以吸引四面八方的投资,满足作为金融中心所需要的庞大资本。 其次,为了吸引发展金融行业的另一个必备要素——高端产业人才,香港可以极低的薪俸税和零资本税率。这些人在香港生活消费,那他们的财富就会在消费环节给政府提供所需的税收,弥补在其他税收上缺口。 这点从以下香港2017~2019三年政府的税收来源和占比统计里可以一目了然: 政府税收的三分之二来自于经营利得税以及各种交易中产生的印花税,工资所产生的薪俸税仅占18.5%。如此以来,这对于收入颇高的金融从业者而言无疑是个极具吸引力的条件。于是,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从全世界向这边汇集,相关企业的人力成本也得以降低,一个win – win的闭环就此打通。 说完人才,再来说说最后的一点,法律。 通常认为,资本会更加青睐以判例法为基础的普通法系,香港由于长期被英国殖民,继承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普通法体系,相比于内地大陆法系严格按照法律条文进行裁决,法官拥有了更大的解释和裁量权,而这一套法系通常极为注重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因此,注重私有财产保护、灵活变通操作的现代金融业自然对普通法体系青睐有加。 这也是中央在推动国安法时没有完全推翻香港的普通法体系的原因,这套体系关乎香港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在这三点的基础上,香港逐渐形成一套具备了完整金融产品、健全市场规则以及成熟监管机制的完备金融银行体系。 而完备的金融体系又不断为香港吸引海量的资金、专业的人才,为香港持续输血。 由此,香港才成为了今天的香港。 谁能最终取代香港? 关于谁能取代香港,有人说上海,有人说新加坡,最近这些年,甚至有人说深圳和海南。 有人经常用上面的说到三个因素作为其他地区尤其是内地城市取代不了香港的原因,但实际上,无论是普通法体系、极低的薪俸税率还是发达的服务业所带来的生活品质及殖民地时期遗留下的语言文化习惯,都只是对香港成为金融中心有所帮助,但都不无法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香港能够承担这样的历史角色,关键在于它弥补了内地城市所无法承载的生态位。 改革开放前,香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连接的主要通道。 改革开放后,香港是中国产品输出世界的货轮, 自一九九二年起,香港有十二年高踞全球最繁忙货柜港榜首。 本世纪开始,大批中资公司赴港上市,香港又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海外融资地点。 经历了19年的黑暴,香港依然拿下了全球IPO市场募资的冠军,经历了20年的疫情,今年首季度的募资额也是全球第一,其中的原因,无非是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中,一大半都是内地企业,港股的火热,体现的是全球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 如今,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树立资金防火墙,是中国几十年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而言,香港居功至伟,而且难以替代。 当然,这也为香港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巨大利益,就拿港交所来说,市值从2000年的86亿港元上升至如今的6618亿 上海、深圳无法承载香港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而与香港制度类似的新加坡则没有香港如此广阔的腹地支持。 在“新加坡将取代香港”这一言论最为盛行的2020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7月份表示,新加坡无意与香港竞争。 他说:“我们认为,如果香港保持稳定、和平和繁荣,对香港、新加坡乃至整个亚太地区都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未来3~5年,是香港逆袭的时间 不同于一众看衰香港的人,诺亚控股的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提出:“3~5年后的香港会让人刮目相看。” 因为,这一时间节点正是香港过往积累的集中发力期。 相比于内地,人们往往认为香港的发展异常缓慢,10年前的深圳与如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深圳只有5条地铁线,总共131个站点,如今,深圳拥有11条地铁线路,运营总里程411公里。 而发展时间更早,盈利能力更强的港铁在2021年总共也只有11条线,运营里程加上轻铁系统也只有304公里,比深圳少了足足四分之一。 看到这点的人通常会认为香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的阶段,但是夏春认为:过去我们都说香港基建发展得很慢,但实际上再慢它有一个集中完工的时候,恰恰香港这两年就有很多集中完工的项目摆在我们面前。 过去一片废墟的西华文化区现在坐落着几座大型博物馆,整个港岛的海滨长廊都已经建好。还有之后即将面向众人的故宫文化博物馆和东九龙的启德机场,历经长时期的建设项目会集中在这3~5年面向众人,给人一种将过去流失的时间追回的感觉。 说回地铁,前段时间刚刚开通的“屯马线”将香港最东边的新界和最西边的新界连起来,而两年左右的时间,从金钟到红磡的第四条过海隧道“沙中线”也即将建成。 当然,基础设施远远不止博物馆和地铁线,包括人才,包括医疗教育。 香港国际学校的资源可以说在整个亚洲是独一无二的,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的国际学校。另外,不同于内地的激烈内卷,虽然很多家长也为孩子上学感到非常焦虑,但最后大部分孩子还是去到比较理想的学校。 另外,只要在香港真正读过书的孩子,都还是会觉得香港的大学教育非常专业,教授是非常认真的,而且是非常前沿的 长期来看,香港相比于其他城市仍然具备其独特的优势,在经济、文化上的活力也璀璨依旧,大家大可用乐观的心态及长远的目光看待这座城市。 这个世界不存在“另一个香港”,无法凭空冒出一座城市取代香港的地位,作为中国的门户,这是香港的机遇,也是香港的宿命。 我能不能拿香港身份?点击链接测试查看结果:https://www.galaxyoversea.com/synthetical/synthetical?pla=sq&spreadword=xyinhe210720-1